好氧微生物生長繁殖并凝聚在一起形成菌膠團。在菌膠團上共生著其它微生物(原生動物等),并吸附和交織著無生命的固體雜質而形成活性污泥。好氧活性污泥為褐色,稍有土腥味,具有良好的絮凝吸附性能。在活性污泥的微觀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,細菌占主導地位。細菌等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,以及菌膠團的吸附絮凝作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(有機物等)得以去除。
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
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、二次沉淀池、污泥回流系統(tǒng)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統(tǒng)所組成,見下圖。
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
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。曝氣池是一個生物反應器,通過曝氣設備充入空氣,空氣中的氧溶入污水使活性污泥混合液產(chǎn)生好氧代謝反應。曝氣設備不僅傳遞氧氣進入混合液,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夠的攪拌而呈懸浮狀態(tài)。這樣,污水中的有機物、氧氣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觸和反應。隨后混合液流入沉淀池,混合液中的懸浮固體在沉淀池中沉淀下來和水分離。沉淀池出水就是凈化水。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,稱為回流污泥。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氣池內(nèi)保持一定的懸浮固體濃度,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濃度。曝氣池中的生化反應引起了微生物的增殖,增殖的微生物通常從沉淀池中排除,以維持活性污泥系統(tǒng)的穩(wěn)定運行。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。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,排放環(huán)境前應進行處理,防止污染環(huán)境。
從上述流程可以看出,要使活性污泥法形成一個實用的處理方法,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外,還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淀性能,以使活性污泥能從混合液中分離出來,得到澄清的出水。活性污泥中的細菌是一個混合群體,常以菌膠團的形式存在,游離狀態(tài)的較少。菌膠團是由細菌分泌的多糖類物質將細菌包覆成的粘性團塊,使細菌具有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性能。菌膠團是活性污泥絮凝體的主要組成部分。游離狀態(tài)的細菌不易沉淀,而混合液中的原生動物可以捕食這些游離細菌,這樣沉淀池的出水就會更清澈,因而原生動物有利于出水水質的提高。
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機物的過程
活性污泥在曝氣過程中,對有機物的降解(去除)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,吸附階段和穩(wěn)定階段。
1、吸附階段
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積,表面上含有多糖類黏性物質,使活性污泥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。污水與活性污泥混合后,污水中固體有機物等污染物首先被吸附轉移到活性污泥表面,稱為吸附階段。
吸附階段進行得很快,一般在15~45min左右。吸附量的大小取決于污染物的狀態(tài)。如果污染物以固體或膠體態(tài)存在,吸附量就大;如果以溶解態(tài)存在,吸附量就小。被吸附的污染物有的可生物降解,有的是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和無機物。
2、穩(wěn)定階段
吸附轉移到活性污泥表面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轉化為CO2和H2O等簡單化合物及自身細胞,這一過程叫做穩(wěn)定階段。
由于溶解態(tài)有機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,所以溶解態(tài)有機物的降解無需吸附階段,而直接由穩(wěn)定階段完成。穩(wěn)定階段需要的時間較長,尤其是固體和膠態(tài)物質的穩(wěn)定需要更長的時間。如果有足夠的時間,在吸附階段吸附的可降解有機物就會在穩(wěn)定階段分解轉化掉。
四、活性污泥法的性能指標
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應具有良好的吸附氧化性能和絮凝沉淀性能。吸附氧化性能良好的污泥比較松散,表面積較大,活性和絮凝性能較好,但不一定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。例如處于膨脹狀態(tài)的污泥結構松散,絮凝性能較好,但難以沉淀,隨水流失,出水水質變差。沉淀性能好的污泥絮凝性能一般較好,也比較密實,但不一定有較強的活性。如處于老化狀態(tài)的污泥,絮凝沉淀性能較好,但活性較差。為獲得良好的凈化效果,應使活性污泥具有很強的活性又有很好的沉淀性能。評價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標主要有污泥濃度、污泥沉降比、污泥指數(shù)和泥齡等。
1、混合液懸浮固體(MLSS)
混合液懸浮固體也稱污泥濃度,是指單位體積混合液含有的懸浮固體量(MLSS)或揮發(fā)性懸浮固體量(MLVSS),單位為mg/L根據(jù)長期的運行經(jīng)驗,采用鼓風曝氣的傳統(tǒng)活性污泥曝氣池中,一般控制MLSS=2000~3000mg/L為宜。
MLSS為混合液中無機物、非活性有機物和活性微生物的總濃度;MLVSS為混合液中揮發(fā)性有機物濃度,可以近似代表有機物和微生物的量。雖然污泥濃度(MLSS和MLVSS)不等于活性微生物濃度,但在它們之間有著穩(wěn)定的相關性,所以可用MLSS(或MLVSS)間接代表活性微生物含量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污泥濃度越高,活性微生物濃度也越高,凈化效果越好。
工程上一般采用MLSS作為間接計量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標,用(MLVSS)表示更切合實際。對一定的廢水來說,MLVSS與MLSS有一定的比值,如生活污水的比值為0.7左右。其它廢水可通過試驗確定。
2、污泥沉降比(SV)
污泥沉降比指活性污泥混合液靜置沉淀30min,所得污泥層體積與原混合液體積之比(%)
混合液沉淀30min所得污泥層的密度一般接近最大密度,所以30min的沉降比近似等于完全沉降時的沉降比。沉降比的大小同污泥的沉淀性能和污泥濃度有關,但相關性比較復雜。污泥濃度(MLSS)相同的混合液,污泥沉降比越大,說明絮體越松散,污泥的沉降性能就越差;污泥沉淀性能相同的混合液,污泥沉降比越大,污泥濃度就越大。所以,對于特定的污泥處理系統(tǒng),可以用污泥沉降比表示混合液的污泥濃度,并以此控制污泥回流量和剩余污泥排放量。通常,污泥沉降比的正常范圍為15%~30%。污泥沉降比可以全面的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。
3、污泥體積指數(shù)(SVI)
污泥體積指數(shù)簡稱污泥指數(shù)(SI),是指曝氣池混合液靜置沉淀30min所得污泥層中,單位質量的干污泥所具有的體積,單位為mL/g。如果知道SV和MLSS,便可求出SVI。
SVI—污泥指數(shù),mL/s;
SV—污泥沉降比,%;
MLSS—污泥濃度,g/mL。
污泥指數(shù)反映了活性污泥的密實性和沉降性能。如果SVI較高,說明污泥松散,沉淀性能較差;如果SVI過高,說明污泥已經(jīng)膨脹,不易沉淀;如果SVI較低,說明污泥比較密實,沉淀性能較好;如果SVI過低,說明污泥細小密實,含無機物較多,已經(jīng)老化,此時雖然有較好的沉淀性能,但活性和吸附性能都較差。
處理城市污水時,一般控制SVI=50~150為宜。不同性質污水的正常SVI范圍差異較大。如果污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高,正常的SVI可能較高;如果污水中無機懸浮物含量高,正常的SVI值可能較低。特定污水的適宜SVI值應由實驗和運行情況確定。污泥指數(shù)能較全面地反映污泥地濃縮性能和沉淀性能。